廣水汪氏廷元公支系祖脈世系考證譜 —— 汪氏統宗九十二世 爽公下秋一公支 汪長富(九華星云)2016年元月考撰于安徽九華山 |
長富按:湖北應山(今廣水)汪氏老譜為失源支譜,只知廷元公以下祖諱,廷元公原籍為休寧石砘。2015年11月16日受廣水汪氏會長汪家均先生一行前來專訪與委托,12月獲休寧名族志之汪之石砘篇,得知廷元公及子世忠、孫起龍等相關各項記敘均與應山支譜完全吻合,查知廷元公之父諱滋。2016年1月獲灌南建公支合修譜之石砘篇。 休寧名族志中汪姓名族很多,其中黃莊(又名石矻、石砘)支有令禮至觀壽一脈世系,雖然觀壽之下不盡詳確,卻有滋生廷元、廷元生世忠、世忠生起龍,不僅廷元、世忠生平相符,且有三代名諱相合,故確認應山始祖廷元公乃滋公之子也。 歷時兩月,經查通宗世譜、休寧名族志、石砘支譜、黃陂支譜等,以綜合研考得此成果。廷元公祖脈原系爽公支、景瑞公系、宗明公下、分居休寧的黃莊支族,廷元公乃潁川汪侯統宗八十二世。此下為廣水汪氏廷元公支系統宗祖脈世系譜表。 |
45世:爽,字子開,華公七子。據《垂裕錄》于唐貞觀三年己丑(629)十二月二十日由龐母(名實)所生,但諸多老譜載:由龐母生于武德元年戊寅(618)。 核考:應屬三房龐氏(名實)夫人出,生于武德元年戊寅(618)正月十九日,卒于咸亨四年癸酉(673)六月初九日,享年五十六歲。貞觀十八年甲辰(644)任右武衛,唐永徽五年甲寅(654 )配左衛勛府,唐總章二年己巳(669 ),仕岐王府(陜西)法曹參軍。爽公仕于陜西等地,家居績溪。
原配閔氏,生卒育不詳;繼配戴氏,江陰圭銘公女,唐武徳元年戊寅(618)二月十三日午時生,唐調露元年己卯(679)七月十八日卒,享年六十二。生子二──處禮、處貴。 公與閔妣先葬云嵐山,后與二妣同(遷)葬績溪登源南十一都三圖一大田中心(今屬績溪縣瀛川鄉仁里村七塔組,昔日的大田今成村莊,爽公墓被民宅所困),土名七塔,世稱七王墳。南宋六次追封為忠德侯、忠德順助侯、忠德順助廣休侯、忠德順助廣休協貺侯、崇和公、崇和衍烈公。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爽公次子,字士博,一字金宮,號文愈。唐高宗—武則天時期。約生于唐貞觀十三年(639)前后,唐永徽六年(655)應孝廉(科舉名)未捷。少時學習經史(儒學),青年復讀老莊(道學),舉經不健不義(中年時認為諸多經書皆為不健康、不仁義的),天授年(690)隱居丘園,臨終悉取書焚之,曰“吾不能以德訓子孫,復使累之耶”。妣李氏,繼妣胡氏,卒葬失考。生子三──可善、太元、太照。公享年六十二歲。由績溪登源遷歙縣慈菰、復遷宣州太平縣嶺南浮城村橘子園,合葬太平居近之南崗。 關于“應孝廉未捷”的年份,一曰唐貞觀六年壬辰(632),亦曰唐貞觀年間(627—649),皆于出生生前或幼年時。又有一譜曰公生于貞觀二十一年(647),永徽六年(655)應孝廉未捷,故前三年份都是錯誤的。 天寶四年(745)割涇縣西南十四鄉首置太平縣,永泰(765)又析太平九鄉置旌德縣,太平中省,次年(766)又析涇縣龍門三鄉復置太平縣,古屬宣州,今為黃山市黃山區、古縣城廣陽鎮現位于太平湖底部。 |
| | 一曰泰玄(太與泰、元與玄,皆為通假字),亦名悱,字致道,處貴公次子。唐高宗—武則天時朝。約生于唐顯慶末年(660),工八體書、善騎射,但疑因憤世而未走仕途。妣上黨鮑氏,生子二──仁素、仁恭。居太平,父卒后,因孤癖孝行而終身廬于父墓側,享年四十歲,葬宣州太平縣父墓傍。 |
|
| | 太元公次子,妣囗氏,生子三── 景巖、景榮、景瑞。 |
|
|
| | 仁恭公三子,字國賢,仕唐為武衛大將軍。唐開元初年(713—714)由歙遷黟之赤山鎮,大歷元年(766)祈黟之西祁之北另建為祁門縣,赤山鎮即為祁門縣治。居左有井,位傍要道,路此吸飲歇息者眾。傳七世有曰雅者建亭于井上,后世稱井亭汪。實為赤山鎮始祖,廣為祁黟始祖,亦為爽公支下一大支派。卒葬宅右。妣囗氏,生子二── 文弼、文輔。圖見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第四部第006頁。 |
|
|
|
| |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|
| | |
|
| | |
|
|
| | |
|
|
| | |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侃公之子,字以溫,妣囗氏,生子三──宗明、普、毅。因居側有井,位傍要道,為供眾多路此吸飲者以歇息之所,公始建亭于井上,是為井亭始祖。 |
| | 雅公長子,妣囗氏,生子一──光。遷黟邑黃陂,為黟之黃陂始祖。圖見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第八部第005頁。 |
| | | |
| | | | |
| | | | |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應公長子,妣X氏,生子六──令禮、令補、令祐、令禧、令裕、令祚。 |
| | 璉公長子,行大公,潛溪黃莊始祖,黃莊亦稱石砘或石矻。天圣二年(1024)督租至休寧,雅好山水,因徙居焉。辛勤持家,租產三百八十余貫。以儒立名,以農治業。享壽九十七歲,歿葬黃莊中心仰傘形,亥山丁向。妣呂氏,生子一──榮。圖見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第八部第152頁。 |
| | | 令禮公之子,字進文,承父業,隱不仕,歿葬程二伯田。元配洪氏、繼娶趙氏,歿同葬于三伯墳畔,亥山丁向。生子一──昌隆。 |
| | | | 士榮公之子,遇事有略,鄉人重之,且能濟人利物,人多倚賴焉。邑侯陳公高其誼舉為一保塌長,請賓飲。享壽八十,歿葬柿子園。娶沈氏,歿葬田三都查塘,亥山丙向。生子一──仲和。 |
| | | | | 昌隆公之子,行十四,享壽七十九,歿葬四季竹園,亥山丁向。妣金氏,歿葬柿子園,庚山甲向。生子一──永康。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仲和公之子,行十四,享壽九十歲,歿葬汪三桃園繞墩丘,庚山甲向。娶囗氏,生子一──安仁。 |
| | 永康公之子,行三,歿葬三婆墳后,亥山丙向。娶程氏,生子一──淵。 |
| | | 安仁公之子,行四,安分守業,擇地而蹈,鄉人僉謂,積善之家。享壽七十八歲,歿葬于舊宅上園,坤山亥向。娶程氏,歿葬柿木園,離山亥向。生子六──二公(遷徐村)、三公(遷渠西)、四公(遷湘山)、五公、七公(遷曹村)、十四(遷渠東),分為六族。 |
| | | | 淵公四子,字元功,世居石砘渠中,亦稱黃莊。兄弟六人累資巨萬,別創義室、義田,以赒三黨之貧者。人多蒙濟,頌聲載道,人謂之汪三家貨財咸聚于潛川;人又謂之曰汪三溪,金虜入冠,各輸財助兵,時人稱為六君子焉。享壽七十五歲,歿葬江知垣,壬山丙向。生子一——念一。 |
| | | | | 元功公之子,享壽八十二歲,歿葬上園,坤山壬向。娶方氏,歿與公合葬。生子一——六。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念一公之子,享壽七十八歲,歿葬柿木園,艮山辛向。娶程氏,生一子——文通。 |
| | 六公之子,享壽六十九歲,歿葬大丘園,艮山辛向。娶趙氏,歿與公合葬。生四子——永成、永先、永茂、永期。 |
| | | 文通公長子,行四,隱居樂志,敬老恤孤,歲饑兇廩,有余粟則罄賑其凍餓者。娶程氏,歿合葬上園。生二子——之明、之亮。 |
| | | | 永成公次子,公承父之業,復施義冢二區,一以葬族之無嗣者曰大冢,一以葬流離在外者曰小冢。公歿葬上園,坤山壬向。娶潘氏,生三子——明、鳳、善。 |
| | | | | 之亮公三子,字善甫,歿葬五塘林,亥山丁向。元配張氏、繼娶周氏,生子一——保乙。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善公之子,字國寶。娶任氏,歿與公合葬柿木園,坤山壬向。生子一——觀壽。 |
| | 保乙公之子,字伯和,號和齋。貴義輕財,與左春坊仲魯讀書友善,產聯千畝,常捐資倡眾筑瀹渠堤,灌溉一都田畝,號曰“陳公堨”,至今賴之。賜爵不拜,大尹杜公幸其家,書“和齋”二字旌之。娶葉氏,生四子——榮祖(宗一)、宏祖(宗二)、昂祖(宗三)、崇祖(宗四)。 |
| | | 觀壽公三子,行宗三,字宗颙。元配程氏,繼娶葉氏,生子二——武嘗(此下字派:春、志、廷、世、時、應)、武林。 |
| | | | 昂祖公次子。娶囗氏,生子五——巨芳(遷池州)、珊、九成(淳安縣尉)、進方(克拓先業)、佛興(克拓先業)。 |
| | | | | 武林公次子,或曰春珊,官至侍郎。娶X氏,生子四——琪、璋、沾、滋。 |
| | | | |
|
| | | | | |
| 珊公四子,或曰志滋,義聲遠播。妣囗氏,生子一──廷元。 |
| | 滋公之子,字汝應,號石川,善古今文學,精于詩賦,領嘉靖辛酉(1561)鄉薦(一曰舉人),初任江西安義縣令,萬歷癸未(1583)遷湖廣黃州通判,再升建寧府同知,歿于王事,墓葬無考。娶方氏封宜人,生子七──囗囗、囗囗、世忠、囗囗、世魁、囗囗、世煒。 |
| | | 廷元公三子,隆慶庚午(1570)年生,約萬歷丙戌(1586)年受父命與五弟世魁移居應山,并繼續就學,獲應山癢生。實為應山(廣水)始祖。妣程氏,生子三——起蛟、起鰓、起龍。 |
| | | | |
| | | | |
| | | | 世忠公三子,字見田,邑庠生。明萬歷十五(1587)年生,崇禎十四(1641)年卒。娶程氏,生子一——正達。 |
| | | | | 起龍公之子,字昆水,邑庠生。公博學不倦,教讀終身,著有鹿崖山館詩文。創修宗譜,不辭勞苦。崇禎元(1628)年生,康熙四十四(1706)年卒。娶戴氏,生子二——士超、士某,繼娶史氏,生子二——士鎬、士涵。 |
| | | 廷元公五子,業儒,同派應山。娶囗氏,生子一——起鯨。 |
| | | | |
| | | 廷元公七子,考中儒士,應留居石砘,生仕配嗣及卒葬失考。 |
| | | |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