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汪文才 于 2015-8-26 21:30 編輯
二十多年過去,彈指一揮間。上一次議論中國足球改革大業是1992年紅山口會議。如今,2015年足球改革發展工作會議的召開,再次聽到“里程碑”的提法。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圍繞一份題為《中國足球協會調整改革方案》的文件展開。幾個月前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《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》,其中專門將“調整改革中國足球協會”列為第二章,下有六條,涉及足協的定位和職能、調整組建足協、優化領導機構、健全內部管理機制、健全協會管理體系和加強黨的領導。經過100多天的工作,有了這份落實《總體方案》的方案。這樣的進度和效率不能說慢,但可能還未滿足社會大眾渴求中國足球翻身的急切心情與期盼。 當年,中國足球被賦予體育改革的突破口,希望借此嘗試助推體育領域其他項目和方面的改革。如今,足協改革被視為足球改革的“龍頭”和體育改革的試驗田,延續了足球改革初期的切入點。同時,作為突擊隊和排頭兵,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將提供獨特的經驗,創造可貴價值,其意義將由足球到體育,直至社會其他領域,比二十多年前改革起步,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明顯不同。 另一個異同是改革舉措出臺的背景。二十多年前,中國足球就落后,所以才有以改革促提高的動議。今天的中國足球依然落后,但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和申辦冬奧會成功,穩固強項優勢,基礎大項有所突破,大眾健身設施和健康意識顯著改善。相比之下,足球現狀更顯得與時代進步不符,與大國身份不符,與民眾愿望不符。人們觀察足球改革發展的內外部條件有了更多社會視角。今天手中這份文件內容和力度是當年足球改革設計時難以想到的。 還有一個異同。落后項目議論改革,在目標上往往恨不得一夜變為領先,在方法上恨不得把過去的東西丟得遠遠的,開啟全新模式。但是,轉變總會有過渡,突進總是以漸進為基礎。還得說當初,專業化的體工隊足球班一步到位,成了職業俱樂部,后來才知不過是翻翻牌子,難怪落得個“偽職業”的罵名。發過抱怨后,怎樣才能真職業,卻難見下文了,F在,離摘下國家體育總局足球運動管理中心的牌子已經時日無多,但調整改革后的中國足協如何以社團身份管理全國足球運動,相關規章和配套政策是否可行,又到了試過才知的時候。比起誰來當足協主席、現職足管中心官員們何去何從等猜想,更值得盯緊的是未來足協的機構和機制要接受社會評價,而不再只是向行政機關交代。這才是真正需要喜愛足球運動的各方各界人士予以關注的。 足球興衰,足協有責,但不是全責。各位既然有一份熱心,便也有一份盡力之責。
汪大昭 著名體育記者,1951年12月生于北京市,現為人民日報體育部主任記者,中國體育記者協會理事,中國足球協會新聞委員會常委。早年曾在北京市少年宮業余體校踢球,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,從事體育新聞報道至今,主項足球,撰寫足球報道20年。
|